“你要带我回中国吗?”

 

前段时间,一部自制网剧《逃出大英博物馆》成为现象级爆款。



8.gif

 《逃出大英博物馆》| 图源网络

 


它以拟人化的手法,讲述了一盏玉壶从大英博物馆出逃后,偶遇在海外工作的中国记者,并在他的帮助下踏上寻乡之路的故事。

 

短短三集,却深切传达了无数中国人呼唤文物回家的殷切期盼。



7.jpg

  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| 图源网络

 


玉壶的来历

 

“是盏!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

 

短剧中的玉壶,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,其实它并不是一件文物,而是一件现代薄胎玉器,由苏州玉雕名家、薄胎玉雕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创作者之一——俞艇制作。



6.png

 


那这件作品为什么会出现在大英博物馆呢?

 

据说,当时大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以为中国玉雕手艺失传,尤其是薄胎玉器已经见不到了。俞艇老师的朋友当场推荐了他的作品。

 

后来,大英博物馆看了作品图片后,专门安排人过来参观,之后便决定收藏这件作品。

 

俞挺老师说,“当时我选了这把壶,作为我的代表作品。是觉得关于茶壶和茶文化,外国人会相对熟悉。但当时这把壶在藏家手中,我就跟藏友商量回购,他同意支持我。



5.jpg

 


短剧作者选择这盏玉壶也别具深意,因为相较于其它被蒙着带去英国的文物,它的来路和年代最为清晰,引用网友的话,“她是‘清清白白’的,记得回家的路。”

 

除此之外,或许其中还蕴含着“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”的深刻内涵。



4.jpg

 


薄胎玉雕

 

薄胎玉器在唐代便已经出现,但是一直没有兴盛发展。到了清代,薄胎器皿吸收了“痕都斯坦玉”的特点,形成了独特的薄胎工艺,发展至顶峰,呈现“轻、薄、云、透”的效果。



3.jpg

 


薄胎玉器看起来非常美,做起来也非常难。它工艺复杂而精微,琢玉过程如履薄冰。出胚、整形、雕花、掏膛、打磨……每一环节稍有差池,手一抖,就可能前功尽弃。

 

就拿掏膛来说,有的将玉料掏空后,玉壁最薄处厚度只有一二毫米,可谓“薄如蝉翼”,甚至还要在上面雕刻花纹,真是鬼斧神工。



640.jpg

 


在薄胎玉器的“前世”中,有过冠绝一时的辉煌,时至今日在无数玉雕手艺人的努力下,不仅重现往日光彩,还融入当代的创意,让世界也看到了其光华。



1.jpg

 


文物回家

 

在短剧的最后一集,出逃成功的小玉壶在国内各大博物馆奔走,当她掏出一封封家书时我们才明白,原来她出逃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回家,而是为了将千千万万流失海外的文物们的心声捎回国内。

 

而完成任务的小玉壶最终又回到了大英博物馆,一句“中国人不做偷鸡摸狗之事,我们会风风光光、堂堂正正地回家”,赋予了这部短片更高的立意。



9.jpg

 《逃出大英博物馆》| 图源网络

 


“没有一个中国人能够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”

 

其中缘由自是不必多说,每一个中国人都懂。

 

今时不同往日,吾辈自强,我们相信总有一天会物归原主!



10.jpg

 


是薄胎玉器!是中国玉雕!

 

这从古至今传承,在今日仍焕发光彩,无不验证着:我们不仅有辉煌的历史,亦有灿烂的未来!

 

让我们共同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