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关钟馗较完整的文献记载,以北宋沈括所著的《梦溪笔谈》为最早,书中记载了当时的钟馗图像和钟馗在唐玄宗梦中啗(即吃的意思)鬼的典故,广为人知。

 

但是钟馗崇拜并非从此而始,早在唐朝时期钟馗辟鬼之说就已盛行。沈括也说:“岁首画钟馗于门,不知起于何时。”《梦溪笔谈》中的记载是他结合当时的各种传说以及他本人的理解而写成的。


 

407.jpg



关于钟馗的真正起源,历代学者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。不过随着研究的深入,钟馗的起源问题有了一个较为合理且普遍为人接受的说法,即钟馗并非是有原形的历史人物,而是一位被虚构出来的斩鬼神祇,钟馗之名由法器“终葵”而来。

 

“终葵”原本是巫师戴的方形尖顶的驱鬼面具,后来将用于捶击的尖状工具称为“终葵”。

 

《周礼·玉人》“大圭长三尺,杼上,终葵首,天子服之。”郑玄 注:“终葵,椎也。”



405.jpg

 


周初大分封时分给康叔“殷民七族”,其中一支就叫“终葵氏”,据说就是一个专门制锥的家族。

 

虽然终葵作为巫师所戴面具的本义在后来已经湮没无闻,但其驱鬼之义则在以后仍有保留。

 

但是,物件终究是物件,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觉悟的不断提高,“终葵”渐渐无法直接对人们构成心灵的震撼,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更具说服力的形象出现,来填补这种心里需求。



412.jpg

 


于是,以终葵逐鬼为蓝本附会了钟馗捉鬼的故事,将其塑造成比鬼怪更为强大的力量,来对所谓的妖魔鬼怪产生更加强大的威力,从而形成了一个神的形象。

 

随着朝代更替,钟馗的故事也融入了历史中的各个时代、各个阶层,创造出新的故事,比如《五鬼闹钟馗》、《钟馗嫁妹》等等。

 

由此,经历漫长的演变,钟馗的形象也由简单到复杂,由单一到丰满,整个故事体系也更加完善与系统化,成就如今的“钟馗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