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漫长的“器玉”时代,人们以玉制器,玉被制作成具有实用价值的器皿,参与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。鼎、尊、瓶、盒、壶、碗、杯、盏……依据不同的场合和用途,玉器以不同的名称装点着人们的美好生活。
最早的玉制器皿,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——殷商妇好墓中出土的玉簋。簋是古代盛食物的器具,圆口,两耳。作用相当于我们今天使用的大碗,古人把煮熟的黍、稷、稻、粱等食粮盛在簋中,然后取来食用。与鼎一样,簋的食器功能之外,也是一种礼器,盛满黍稷的簋与盛肉的鼎摆在一起,祭祀祖先、礼敬神灵。
玉器较为普遍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在明清时代,彼时,制玉工具得到大幅改进,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生了大批手工艺从业者。他们加入到制玉的队伍中来,生产出足够数量的玉器,且工艺水平渐臻成熟。
如今,人们不仅礼玉、器玉,更戴玉、玩玉、藏玉,玉器不再是权贵富贾的专属,而是走入了寻常百姓家,形式也多种多样了起来。不过,玉制器皿在众多形式中仍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,尤其被藏家们所看重,是他们的心头好。
1.器皿是重器至宝
收藏家们偏爱体量大的玉器艺术品,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财富,期待增值的可能性。藏玉,主要是投资行为,着眼于和田玉的金融属性,达到资产保值、增值的目的。
像鼎、尊、瓶、壶这些器皿,多为重器至宝。玉饰小件虽然精巧,但是体量与器皿相比,不可同日而语。足够大才足够贵,足够贵才有足够的投资价值,逻辑就这么简单直接,却直达本质。
可以用来做器皿的玉料,首先要块头足够大,其次玉质要好,再次不能有瑕疵。三者兼顾的玉料,不仅难寻,而且价格……额,你们都懂。
大块精品玉料拿来制作器皿,却损耗巨大。绝大部分器皿都需要掏膛,掏膛就会磨掉相当多的玉料。尤其是薄胎器皿,玉料损耗高达八成。不是经验卓越的名家和大师,根本不敢染指器皿这一领域。原因无他,碰不起啊!
2.器皿的雕刻技法是工艺之冠
要成就一件臻品玉制器皿,需要雕刻者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,综合运用圆雕、浮雕、镂雕、掏膛、透雕等多种技法,极其考验玉雕师的功力。
尤其是薄胎器皿,厚薄拿捏要恰到好处,薄一分则透,厚一分则滞,不均匀则花。只有工艺精湛、纯熟的雕刻者才能把握好火候、拿捏好分寸,成就一件臻美的作品。
很多师傅检验徒弟能否出师的标准,就是徒弟能够独立完成一件器皿作品。出师只是合格,而要在器皿领域有所成就和建树,没有数十载的刀石磨砺,根本无从谈起。如此复杂的工艺,使得玉制器皿门槛极高,目前市场上真正达到收藏级的器皿作品少之又少。
3.玉制器皿收藏的注意点
从收藏角度来说,首选礼器和观赏器,这两种器皿在体量和工艺上胜于其他器皿,更能体现玉器的价值。其次是文房器、香器,再次是茶器。
玉料的产地不必在意,新疆也好,俄罗斯也好,产地因素对玉制器皿的价值影响不大。对于玉制器皿来说,玉质和工艺才是决定价值的最重要因素。玉质的细腻度要高,因为器皿有非常多的弧面和素面,唯有玉质细腻、缜密,才能展现出玉制器皿的独特魅力,这是区别于陶器、铜器、瓷器的根本所在。
工艺对于玉制器皿的重要性毋庸多言。收藏玉制器皿,要选择名家或大师的作品,因为他们的工艺过硬,极其爱惜羽毛的他们绝不允许自己不满意的作品流向市场,而且,他们的名气对于作品会起到背书和加持作用。可以说,出自名家大师之手的玉制器皿,在和田玉市场上是妥妥的硬通货,变现能力极强。
器型也是影响玉制器皿价值的重要因素。成不成器,主要是看器型。通常来说,玉制器皿的器型主要借鉴陶器、铜器和瓷器的成熟器型,将被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的器型投射到玉制器皿上,在借鉴传统的基础上所有创新,这是安全的做法,一般不会凭空捏造新器型。
文章来源于朝隆和和田玉:https://www.jade999.com/wenhuashoucang/2299.html